九個故事。
第一個故事眼鏡仔,被嚇壞的小孩,他的父母崇尚體罰,有時看著感覺更像是純粹把小孩當作情緒與壓力的出口。
這篇篇幅算短,看完我只覺得,這長大了心理陰影面積不知道得多大......
第二個故事讓人意外的感到難過。陳小乖,李小乖。
可能是因為他才只是個國中生,人生中除了讀書之外,親情佔了大多比重,所以媽媽一句「生你不是我的意思」才會那麼衝擊,喜歡作者最後的結論,至少他走過來了,走過來的方式比起多數成年來人,也並不遜色。
可能因為我已經出社會了,對於陳小乖只剩下錢其他甚麼都沒有的人生倒不覺得真的很悲慘,只是很多事情往往是心頭關卡難過,以一個國中生來說,陳小乖也真的是不容易了。
第三個故事是必須過動的,有錢,美麗的若娃。
字裡行間聽得出她也愛媽媽,不像第一篇的眼鏡仔那樣是害怕媽媽的,可是,媽媽也困住了她的人生。
她不讀書,她讀甚麼學校其實都不影響她的人生,她的父母足夠富裕,作為獨生女,父母有能力撐起她一輩子寬裕的生活。
看著看著突然覺得,或許若娃甚麼都不去想才是好的,一旦她想認真耕耘自己的人生,一旦那樣的耕耘需要她離開母親,或許不只母親,連她自己都會不知所措。
不過旁人看著終究只會感覺深刻的悲哀。
若娃的人生真的彷彿娃娃一樣,沒有自主權,由人操控,哪怕寬裕,卻沒有自我。
第四個故事,保險員父親與採茶的母親勞碌奔波,讀私校卻自卑不已的巧藝。
這個故事大概算本書裡面比歡樂的了,誠然她的父母也有一些問題,但至少他們的愛沒有其他故事裡的父母那麼自以為是,那麼讓人瞠目結舌。
至少,巧藝最後考上了一所好大學吧。
喜歡作者最後的結論:「一件事,很多年之後我們再回頭看,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想法」。
第五個故事是整本裡面我最喜歡的,明玉,茉莉,跟小葉。
世代傳承,親眼看著子女複製父母痛苦的路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。
這個故事中,茉莉的父母重男輕女、雙重標準,對比哥哥,真的很讓人心疼茉莉的成長過程,也慶幸她沒有在這樣的差別待遇中走歪了路。
明明婚前就知道不愛丈夫,可是竟然只因為「他會是個好丈夫」這樣的原因就嫁了,放棄了自己的前程,如此草率的,讓我很詫異。
茉莉的女兒小葉是個很安靜的女兒。
她人生第一次說謊是作弊,因為她聽到了母親因為自己的成績不好而被外婆罵,她想要保護母親,想要讓父母都開心。
這件事是個轉捩點。
茉莉不要小葉走自己走過的路,為了成績為了考試放棄自己的愛好。
為母則強,大概就是這樣吧。
茉莉順從自己的母親大半輩子,光看著都覺得她的前半生過得很委屈。
可是為了自己的女兒,她決心要強硬起來,不為自己,而是為了女兒不要被委屈。
喜歡茉莉。
第六個,紀小弟的故事最讓我覺得痛快的竟然是他怒嗆媽媽那段……
可是最震撼則是作者後來的反思。
當時的作者和我現在年紀相仿,我大約能理她辭職時自以為是的勸戒心態。
孩子是紀太太的,紀太太認為紀小弟的人生是她必須負責的,而籃球在她看來不是個可靠的出路,在台灣或者亞洲大部分「唯有讀書高」的社會裡,這樣想的父母恐怕不在少數。
作為家教老師的作者,終究是個外人。
「我怎麼可以自大地以為紀太太不愛她的兒子。」
愛是愛,可方法在旁人看著像是揠苗助長,在紀小弟感受裡,忍耐到最後只剩下恨。
可我也忍不住想到巧藝的故事。
在這個故事裡,紀小弟放棄了,可若是他像巧藝一樣堅持下去,走在符合台灣社會普遍期待的學術道路上,多年後再回頭看,是否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呢?
第七個故事,同性戀的賈寶玉。
在我讀高中的時候,喜歡同性這件事情還並不是很被接受(相較於後來),不過剛好有個要好的異性同學是同志,所以對這個族群會遇到的問題稍有更深刻的瞭解,例如,他是家裡的獨子,例如,因為喜歡同性而被本來要好的朋友排擠了,等等。
雖然我還是沒能明白,那麼究竟對於一個喜歡男生的男生,女生朋友到底更像其他喜歡女生的男生的男生朋友或是甚麼?(好拗口)
為了讓父母安心,賈寶玉答應了學姊的告白。學姊是他對父母的擋箭牌。
半年的交往時間裡,他很痛苦。
高中那個年紀的情愫,比國中成熟,比大學單純,很容易記得很久。
故事裡對學姊著墨並不多,但我想,學姊怕是也很痛苦。這份痛苦可能甚至會留下往後的傷害。
第八個故事是蔡漢偉的故事,篇幅很長,用三個角度拼湊起這個故事。
起初是寫蔡漢偉的小學時代。
我離開小學時代已經十多年了,可我依然記得也認同,小孩並非缺乏惡意的生物,甚至因為不懂的掩飾,童年時遭遇的惡意往往最赤裸直接。
其實蔡漢偉的父母就是所謂的直升機家長,自己的孩子是寶,別人的孩子是草,老師應該以我的孩子為重。
漢偉媽媽保護他的同時,也阻止了他社會化的機會,大學以前的求學時期,被孤立排擠對哪個小孩而言都是很嚴重的事情。
後來自暴自棄的過程,可以罵他一聲活該,卻也到底可以被理解。
漢偉媽媽的描寫我覺得也很經典,站在一個她所謂「舊時代」女性的角度陳述她對社會現象的看法,確實是一般「新時代」的人難以接受的封建觀念。
站在她自己的角度,其他母親都是不合格的母親,她有什麼錯呢?她只是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。她把人生奉獻給孩子。所以她不理解何以漫漫時光裡,她失去了這個大兒子。
這個故事裡我還是最喜歡葛老師的部分。
少子化帶來的衝擊方方面面,絕不止於勞動力短缺,這些越來越少的孩子們各個是國家未來的花朵,父母心上的肉,站在教育孩子第一線的老師首當其衝。
葛老師最後提出的問題很值得深思。
當如今作為第三者而覺得漢偉媽媽很荒謬的你也為人父母,你是否真的能把持住界線,你是否真的能確定你不會成為如漢偉媽媽那樣的人?
第九個故事寫的是作者的好友,眾人眼中的高材生的心路歷程。
令人詫異的是,讀了這麼些篇,裡頭有幾對父母基本上就是一般意義的虎爸虎媽,可這些父母,竟大多覺得自己挺開明的。
開明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定義法,或許也值得反思。
你理解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獨立的個體,可在他人生的道路上,你又真能做到多少的不干涉?
為人子女不易,為人父母又談何容易。
這篇故事的家庭有一對姊妹,姐姐是主角,在母親的「菁英教育」之下,她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,可同樣的教育卻徹底的毀了妹妹的自信。
所以教育的本質究竟是甚麼?這篇在探討這個問題的同時,也提到另一個明明需要,甚至更該被關注卻總是被忽略的點,孩子本身。
我們服膺一套教育方法,往往是因為這套方法教出了「一個」成功的小孩,坦白說,這樣的想法其實很空洞。把小孩好的壞的打包成一團,再歸因於「父母的管教」,不僅忽略了其個人特質,也忘了把他所處的環境納入考量。一樣的教育方法,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,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。
最後一篇寫的是作者自己的故事,有別於前面幾個故事,父母(尤其是母親)多少都有些把自己的遺憾投射在子女身上的色彩,作者的母親已經做得不錯,雖然終究因為自身的恐懼而左右了作者大學的科系。
作者讀得痛苦,也埋怨母親。
十八九歲,沒有經濟能力之前,父母依然是必須,孩子也習慣於唯命是從的存在。
然而之後的人生就是自己的了,做得好做得不好,都要自己負責。
後來的不順遂很多時候也只是藉口罷了,更可能是自己也恐懼就算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科系,最後依然只證明了自己的決定是錯的。
可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課,能夠承擔自己的選擇是成長重要的一環。
作者自省,對於經驗類似的我還蠻像在看自己過往幾年迷惘糜爛的人生。
讀完這本書之後最喜歡還是茉莉的故事,我也很喜歡作者後紀為這段故事下的註解:
明玉不是個擅長愛人的母親,明玉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創傷,或多或少藉著女兒茉莉的人生還魂了,茉莉卻沒有讓這樣的創傷,在女兒小葉身上重演。她走出了一條新路。我們常說,父母對小孩的愛是與生俱來的,我不這樣認為,至少在茉莉的例子上,我清楚地看見一個母親,亦步亦趨地學習愛自己的女兒。
我很喜歡那個「亦步亦趨」的說法,亦步亦趨的學習愛。
這樣想來,很多父母對孩子一些匪夷所思的教育方式,多少有一部份源自於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傷害,沒有愛過,便也不知道如何好好愛別人,退回孩子們的上一代,那一代的婚姻更多是責任,是時間到了,時勢所趨,順其自然,非關情愛。
長到某個歲數之後,有很多年少時讀著懵懂的東西漸漸都明白了,快樂未必比有錢容易,有錢有成就都未必買得到自己快樂。
故事中的父母子女們,既然會請家教來,除了說明成績需要輔導,也側面說明了有一定的家境,可故事中有幾對父母幾個孩子是很快樂的呢?
為人父母或為人子女,終究都會有能力不傳承悲劇與傷害,看完書更能理解作者的朋友說的「只希望孩子快樂就好」。